2023年10月17日下午,在社科樓C416辦公室,英語系舉行2023年秋季學期導師領讀研讨沙龍。本系列沙龍由英語系教師Alby老師帶領大家一起研讀西方人文經典《浮士德》,分享了歌德筆下浮士德探尋真善的故事。沙龍由王勇老師主持,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英語系本科生參加了本次研讨沙龍。
本次領讀研讨沙龍共三期,從《浮士德》的簡要介紹開始,到浮士德的多重象征,Alby老師帶領大家細讀原著文本的同時,展現了歐洲浪漫主義運動曆程中浮士德的成長曆程。從表面上看,《浮士德》描繪了一個浮士德與魔鬼墨菲斯托(Mephisto)打賭的故事,他試圖用自己的靈魂換取無限的知識和世俗的快樂(unlimited knowledge and worldly pleasures),故而也常常被譴責“為換取成功而放棄道德操守”,但仔細研讀作品卻可以發現歌德對此卻有不同的結論。一方面,浮士德代表了奮力向善的人,另一方面,浮士德也彰顯了人類在追求發展進步過程中的錯誤和野心。從這個意義上說,《浮士德》可以被認為是現代性(modernity)的人文主義寓言,但也因其悲劇特性而體現了發展過程中的悲劇性。
浮士德渴望發展,無論是對經濟,社會還是道德,都一樣。然而要實現創造的願望,毀滅似乎總是難以避免。浮士德所渴望和面對的,也是我們人人都要經曆的,同情也就油然而生。那麼,浮士德在探究真理中到底得到了什麼?他能夠真正戰勝惡魔墨菲斯托嗎?他的魔幻探險會遭受懲罰嗎?他能夠曆經千帆而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故事伊始,天堂裡,惡魔與天主設下賭局,試圖證明浮士德與常人無異,必将誘其堕落;塵世間,浮士德獨守書齋,孜孜求知卻總有煩悶苦惱,内心滿是“塵世”與“向上”的糾纏。為了探求未知的新知識,尋求實現自我的新生活,浮士德最終決定與魔鬼墨菲斯托簽下賭約,把自己的靈魂抵押給魔鬼。之後,浮士德遇上天真無邪的格雷琴(Gretchen),愛上絕世美貌的海倫娜(Helena),雖然曆經失敗,均以悲劇收場,卻也在一次次毀滅中得以重獲新的目标和追求。浮士德征服自然,重塑世界,即便雙目失明,内心卻滿懷憂愁(care),依然心向良善。不同于其他版本的浮士德,在歌德的故事裡,浮士德追逐無限,不斷超越,充滿浪漫主義情懷,诠釋了不斷創造、永不停歇的現代性,也暗示了發展重建之路上必然伴随一個又一個的悲劇性毀滅。一定程度上,浮士德的悲劇存在或許也源于他對進步與幸福的孜孜追求,但這種求新創造本身不正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嗎?在本系列領讀研讨沙龍結尾,Alby老師提出“浮士德是否值得被拯救”的“浮士德困境”問題。提醒同學們思考,社會生活中的我們應該心懷天下,明辨是非,心向善,更要采取行動,大膽作為,方可創造更有意義的生活。因此,并不是歌德創造了曆史上的浮士德,而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的浮士德。
在本系列導師領讀研讨沙龍進行過程中,Alby老師在帶領大家仔細研讀作品本身的同時,也展示了文本細讀的方法,啟發大家思考中外人文經典的當代社會關照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