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7日下午,由外研社主辦的大學日語虛拟教研室第二期正式開講,我院教授楊帆以《新标準日語教程第一冊》第12課為例對課程思政教學背景下大學日語數字化教學創新研究進行了分享與介紹。該研究課題組成員包括:楊帆、佟占新、方海燕、王豔珍等四位教師。此前,課題組也在外研社舉辦的全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賽中合作榮獲二等獎。
此次講座中,楊帆教授從課程思政角度結合《新标準日語教程》講解了大學日語數字化教學,以及如何在課堂中融入思政元素。講座内容包括研究及設計背景、研究思路及内容、實例介紹、讨論環節四大闆塊。

在研究及設計背景部分,楊帆教授提到第十一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項目的依托作用,為我們梳理了2014年以來“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改革曆程,并對“思政課堂”和“課堂思政”進行了區分。在設計目的方面,楊帆教授進一步提到課程思政在全方面教育教學改革中重要作用,以及有待開發兼顧知識性、可讀性、趣味性,聚焦課程思政的大學日語教材和有待開發現有優質紙質版教材的輔助電子教材等現實意義。此外,目前國内日語課程中課程思政教育研究相對薄弱,也使深度挖掘大學日語零起點教程的課程思政元素、為其開發配套的課程思政電子教程具有更大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接下來楊帆教授分享了課題組的研究思路及其内容。主要研究思路是基于《新标準日語教程》第一冊的十二課内容,結合課文及所學詞彙、語法,深度挖掘與之密切相關的課程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導入課程思政教育。楊帆教授特别指出不能生搬硬套、脫離教材,需要巧妙地結合教材内容,引起學習者的興趣。具體包括(1)探讨課文主題,結合其内容,擴展補充包含課程思政元素的知識點;(2)講解其知識點涉及到的知識、語法;(3)通過收集的各種學術論文見解、政府數據、實地訪談等學習資源來加深學習者對知識點的理解吸收,并潤物細無聲地提高學習者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緊接着楊帆教授對設計思路和教學形式進行了介紹。她以第12課為例,列舉了課文中的小文章和會話,分享了她如何從課文中深挖思政元素的過程,并提出課堂思政的最終目的不是教授單詞語法,而是通過生動真實的學習資源讓學習者在不經意間了解我國的現狀和強大,增強民族自信心。楊帆教授通過個人多年的留日經曆和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了近年來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支付方式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數據和對日本人的訪談加以佐證。
最後楊帆教授對外研社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建設性的意見表示誠摯的感謝,并期待接下來能夠和各位教師繼續互相學習探讨以及各位教材使用者的反饋,使日語教壇日臻完善。(文:孫若琪,圖:盧思思,審:肖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