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我院邀請多名翻譯專家走進課堂,為師生們帶來了一場場學術的饕餮盛宴。
上午一、二節課,來自上海大學的馮奇教授為同學們講解了《道德經》的英譯,他介紹了道家經典《道德經》英譯的曆史,比較了趙彥春、Arthur Waley、許淵沖等不同譯者對字、詞、句等處理的差異,他認為道家經典的微言大義、博大精深,譯者總是試圖在形式和意義、源語和目的語之間取舍,尋找理想的平衡點。
在三、四節課,來自青島大學的卞建華教授為以《小評論:林語堂雙語文集》為例,介紹了自譯中的變譯。她指出,自譯是作者本人将原作譯成另一種語言,在這過程中,作者會依據目标讀者的審美情趣和認知框架,對原文進行形式、内容或風格進行靈活處理,這就是變譯。通過介紹了林語堂自譯作品中的種種變譯手段,她指出,從廣義上講,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不必完全拘泥于原文,可以依據讀者需求進行再創造。
5月19日下午,來自大連民族學院的耿智教授為城西校區一年級的同學上了“漫談翻譯與翻譯學習”一課。他介紹了翻譯的類型、困難、常見錯誤、翻譯的準備及策略。他以自身的學習經曆為例,要求同學們夯實基本功,擴大知識面,提升自學能力,保持自身特色。最後,他鼓勵同學們抵制誘惑、志存高遠、堅持不懈、走向成功。
幾場講座主題多樣,視角各異,極大地拓展了同學們的視野,提升了對翻譯本質的認識,大家期待有更多專家學者走進課堂,在他們的引領下遨遊廣闊的學術天地。//www.hainanu.edu.cn
馮奇教授在講課中
//www.hainanu.edu.cn
卞建華教授在講課中
//www.hainanu.edu.cn
耿智教授在講課中
//www.haina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