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動态 正文
    07 2016.07
曹錫仁教授精彩論述“南海文明及其當代價值”——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南冥壇席”第十五期學術沙龍成功舉辦
日期:2016.07.07 點擊:

2016年6月28日下午3時,社科樓C312迎來了“南冥壇席”第十五期學術沙龍。此次沙龍有幸請到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曹錫仁教授,講座主題為“南海文明及其當代價值”,金山院長攜外院諸多教師積極參加。沙龍由楊國良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楊教授引出主題,“南海問題史來已久,現如今不止乎‘海上絲綢之路’,亦不止乎明清瓷器的打撈,不止乎格諾的闡釋。”曹教授開場首先談到,研究人類文明可有不同角度。縱向上,可分為古代文明、中世紀文明、近現代文明等。若以民族區域讨論文明,英國曆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就專門著《曆史研究》,将人類文明分為中華文明21個類型。美國著名學者薩缪爾?亨廷頓所著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将當下世界文明分為基督教文明等七大闆塊。曹教授認為,研究“南海文明”有曆史意義和闆塊意義,有助于連通不同曆史不同闆塊文明,理解文明間的交流、融合和變遷。他接着根據哈佛圖書館所珍藏的兩萬四千年前的海陸地形圖,具體分析南海文明的區域是由南太平洋島國合圍而成的大南海區域等。不同闆塊形成不同文明,例如歐洲文明的源頭地中海文明,人類文明最早發生地中東文明以及南海文明等。曹教授指出,南海文明長期存在,近兩三百年以來發展尤盛,例如亞太地區,尤其是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區的文明,常被忽略。他首先指出,南海文明的空間區域由中南半島,即由包括台灣和海南的中國華南地區,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等合圍而成。

曹教授還提出,判斷南海文明是否存在,除了參考曆史形成,族群生存,或多種群族群交往生存的形态等曆史根據,還需要具備五大要素。第一,其地理須成合圍之勢。族群間可來往融合,才可形成文明,例如地中海文明等,而南海就是300多萬平方公裡的合圍區域。第二,文字和語言。族群間的融合形成了特定的區域語言,約兩百年前,德國和荷蘭學者發現該區域兩百族群使用的上千種語言中,許多詞彙詞根具有高度關聯性,尤其是經常使用的魚、船等,因而将該區域的族群稱為南島語族,語言為南島語。第三,族群間有高度往來。環大南海周邊族群語言國家,在100年前人口已上億,在當時海洋阻隔不艱險的陸海背景下,當地族群可通過台灣海峽來往于台灣菲律賓等地,部分則路過海南島,往來于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第四,宗教,南海地區崇拜多神論和泛神論,祭祀和圖騰多為動物。第五,生活生産方式和經濟活動,該地區古代工具及建築研究表明,該地長期的交通工具為獨木舟等,居住地和黎族差不多。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周邊地區,甚至存在黎族船型屋。

曹教授認為,南海文明的特征可與地中海對比來加深理解,第一,文化方面。地中海被稱為“戰争之海”,地中海文明有6000年以上的曆史,發明了城邦民主制、民主制和法制,科技領先,思想先進,皆因該地約一萬個島嶼所形成的不同獨立族群,無法自給。四千年來發生的一千兩百多場大小戰役,目的在于掠奪資源,文化殖民及統一信仰,例如英法之戰等。而南海文明是和平文化,社會發展較緩,民衆安居樂業。以5千年中華文化為源頭,近兩百年來,以家族為單位,借助血緣和家族紐帶,族群間和平共存。第二,宗教。地中海文明因宗教信仰引發各類“聖戰”,至今未息。南海地區宗教種類最多,包括基督教及各種小教,民間祭祀和圖騰依然延續,南海文明史上雖有元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分别對道佛教打壓,但最後均與當地文化相融合,例如今佛教在東南亞等地盛行。第三,貿易活動。地中海文明中,貿易由國家主導,南海文明則并從原始貿易起源時就存在,并由民間主導,即使陸地被海化後,交通不便,依然有貿易往來。

談到研究“南海文明”的當代價值,曹教授認為,6000年前南海地區已經有大量的閩越人進入,并長期和平共存,故而幾千年來形成的南海文明,已然建立了命運共同體,可為解決目前南海争端提供新思路。曹教授相信,以中華民族為主導建立的南海文明,通過反省中世紀後的落後,改革創新,吸取其他闆塊文明的優點,可發展得更好。

沙龍的交流環節,談到公共外交的視阈下,海大外院如何發揮其作用,曹教授認為,海南有良好的公共外交平台,例如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等優勢平台。外院可提出建設性方案和可行性項目,與這些機構合作,從提高國際旅遊島的國際化水平等方向考慮。例如,俄語的研究可圍繞戰略夥伴關系,“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站點等展開研究,發現新選題和新角度。曹教授肯定了金山院長開設公共外交課程群的思路,他還建議金院長可明确提出外語教學面臨從工具到文化的全面轉型,明确自身學科和專業特色,外語人要提高知識訓練,增加學科背景,廣泛涉獵各領域研究,組建教師隊伍,整合諸如南海研究院等資源,使得外院可實現從普通語言學到以語言為基礎進行新學科構建,“公共外交+”,“環南海國家旅遊同盟”,“區域國别研究”等可作為很好的項目,亦參考北二外的公示語翻譯等的學科發展轉型。談到全球化和互聯網對南海文明的影響,曹教授認為,既要順應全球化,又要保留區域特色,全球化和互聯網是各個文明互相交流的機遇和平台,各區域可利用諸如中非論壇、上海合作組織等公共外交平台實現合作,發揮優勢,促進發展。

整場沙龍引人入勝,在座師生似身臨其境般穿梭于曹教授布置的曆史走廊,聽他娓娓講述南海文明與地中海文明的異同,穿越一同走過千年風雨的華南地區,親自觀察閩越族人的遷徙,途徑海南島,進入菲律賓等地,各族群間相互交往,和平共存的美好景象。曹教授語言風格輕松幽默,又信手拈來,對史料的引用,内容詳實,數字準确,令在場師生意猶未盡。本期南冥壇席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大家共同期待第十六期學術沙龍的精彩開講。

曹錫仁教授在作報告

沙龍現場

沙龍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