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下午3點,社科樓C115座無虛席,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南冥壇席”第十二期,有幸邀請到上海大學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馮奇教授,與外院師生共同探讨“文化身份與典籍外譯:基于《三字經》英譯的思考”。本次沙龍由陳鳴芬教授主持。
馮教授首先闡述了文化身份的概念,認為其可理解為源語文化身份、譯語文化身份和譯者文化身份三種,并指出譯者文化身份的獲得方式包括尋求源語和譯語的平衡,源語向譯語的推進,以及形式與意義并重三種。接着馮教授以中華經典《三字經》的對比翻譯為例,重點闡釋了譯者應如何在堅持譯文忠實與通順的原則下,體現其文化身份。
馮教授随後介紹了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之一的《三字經》,指出其主要包括的中國傳統文化、文學、曆史和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每行三字,規律押韻及思想經典。進而指出,翻譯的難點在于譯入語,例如英語需要形式與内容的忠實,即每行三個單詞,每小節又需保持韻律,同時确保意義對應完整。馮教授接着通過列舉《三字經》裡的經典概念“十幹”、“三綱”和“五常”等和書名的對比譯文,說明體現源語、譯語及譯者文化身份尤其重要,隻有這樣才可把中華文化經典傳播到不同文明中去。馮教授之後通過例舉王寶童、翟裡斯及趙彥春的翻譯版本,分别從形式和語義、形式與内容及系統意義與語境意義給出分析,具體形象地闡述了中華典籍《三字經》的翻譯應像趙彥春的譯本,能夠形意并重地表達《三字經》,既體現形式,又準确表意。
沙龍的交流環節中,馮教授和現場師生分享了其在上海大學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翻譯碩士講授《中華典籍翻譯》課程的具體設置和評估方法。認為,該課程可幫助學生提高經典文化修養,并通過嘗試翻譯讓學生有意識、有能力關注中華典籍翻譯,通過舉一反三,牢記文化身份,提高翻譯水平和質量。
整場沙龍氣氛活躍,馮教授語言幽默風趣,講解深入淺出,現場師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沉浸于中華典籍《三字經》的對比翻譯賞析,受益良多。陳鳴芬教授最後總結道,譯者隻有牢記文化身份,才可在“忠實”與“通順” 的翻譯原則指導下,譯好中華典籍,傳播經典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兩小時的中華典籍翻譯探讨令在做師生感受良多,意猶未盡。沙龍在熱烈的掌聲中收尾,大家共同期待第十三場沙龍的精彩開講。 撰稿:2015級英語口譯班 王旭
攝影:2015級英語筆譯班 陳世佩
陳鳴芬教授主持
馮奇教授講座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