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動态 正文
    25 2024.06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召開“三進”工作研讨會
日期:2024.06.25 點擊:

為推動《理解當代中國》多語種系列教材進課堂,總結經驗,深入貫徹三全育人工作,發揮外語課程的思政育人作用,2024年6月22日上午,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三進”工作研讨會于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社科樓C519室順利召開。上海大學馮奇教授等專家受邀出席并作學術報告,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院長白麗芳,黨委書記覃成海,副院長楊婕、肖豔玲等班子成員,責任教授、各系室主任、全體黨員、翻譯寫作演講課程組全體教師等人參加研讨會。研讨會由副院長肖豔玲主持。

會議伊始,白麗芳院長首先向參會嘉賓和老師們緻辭。她從價值塑造的角度向參會人員介紹了《理解當代中國》外語類教材進入課堂的意義,指出在新時代外語教學中也必須融入思政育人的設計構想。接着,白院長介紹了傳授教材知識目标的具體要求:即圍繞内容、思想、能力三個維度,進一步培養外語類學生思辨,探索,研究,創新的綜合能力。

為了讓這一教學目标更好地貫徹實施,白院長就三進工作提出建議:以系室為單位全面統籌,注重教學評一體化,同時做到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講述視角和聽衆視角的結合。

接着,馮奇教授以《“三進”示範策劃與實踐》為題進行分享。馮奇教授從課程思政的背景引入此次講座,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需求、我國教育注重立德樹人的曆史淵源兩方面,着重分析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同時,馮教授也講述了“三進”的具體内涵和工作要求,并指出“三進”既是課程思政的體現,也是後者的升級版。作為以“三進”為基礎展示的最終成果,《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在推動外語教育的思政育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着,馮教授闡釋了推進“三進”工作的設計與實施,他指出,在舉措上,要通過多種方式結合,如課堂設計,校外學習,以點帶面等促進“三進”開展。馮教授随後分享了部分優秀思政成果,并指出對“三進”的教學方式要求和教學原則。之後,馮教授結合多個翻譯實例,展示翻譯實踐環節如何實現思政的有機融入。最後,馮教授以“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講好中國故事”為結束語,并表達了對海大外院“三進”工作順利推行的期待和信心。

會上,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英語系王勇教授分享了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以高級英語課為例的相關經驗。

王勇教授首先指出了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及問題,在此基礎上,王教授提出了高級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堅持“學思用”融會貫通,鼓勵師生互動創新探究。緊接着,王教授分享了具體的創新路徑與實踐,在内容上,王教授指出教學中需要多元主題、多維思政、三層送進”的知識與思政融合式教學内容;在教學主體上,則需要組建教學團隊,融思政意識于探究實踐過程;在評價體系上,需要構建多元融合的形成性評價體系,确保維度多重、主體多元、形式多樣、标準統一透明。最後,王教授總結道,高級英語課程思政創新模式與實踐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專業課程中培養觀照當代中國的視野,利于推動中華文化、中國故事的國際化表達。

英語系李芬老師分享了《理解當代中國·英語演講教程》在本科生教學中的應用。李芬老師以廣外公開課和自己的教學課堂為例,從以下五個方面依次介紹如何将課程思政融入各教學要素:教學目标,教學内容,教學對象,教學方法,學習評估。在教學目标上,需要着重強調将語言技能與文化素養相結合;在教學内容上,需要确保綜合全面的教授内容;在教學對象上,需要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教學方法上,提高學生學習《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的自主能力,協作能力與交流互動能力;在學習評估上,引導學生自我評估與反思,從而促進語言素養,對當代中國的理解能力的提升。

最後,由覃成海書記對大會作總結發言。覃書記以“扣時代大變局、履曆史新使命”為主題進行總結,他指出:在教育的曆史使命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兩個大局”背景下,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長遠看教育,教育内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準确識變、主動求變、積極應變,抓住重大機遇,開創教育新局面。

覃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叙事體系。

而對于高校外語師生而言,“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是必修課,壓艙石,必修中的必修。将外語教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有機融合,是時代賦予外語院校、外語教師的曆史使命。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集思廣益,才能發揮該系列教程的作用,強化外語在國際傳播中的優勢,為講好中國故事、海南自貿港故事作出更大貢獻。(文:陳璐瓊,圖:張兆萌,審:白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