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正文
    11 2025.03
南冥壇席第162期:浙江大學王勇教授為我院師生作學術講座
日期:2025.03.11 點擊:

3月7日下午,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長、日本研究所所長的王勇教授應學院邀請,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東亞的“世界語”曆史回眸與未來瞻望》的講座。講座由金山教授主持,吸引了衆多師生參與。

王勇教授以文化傳承的當代困境為切入點,介紹了中國文化保護的嚴峻現實。在全球化浪潮中,五千年的文明積澱正遭遇雙重危機——既有文化根基的當代性流失,更面臨着文化主權的跨國争奪。王勇教授援引佛教禅宗東傳的典型案例: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形态,其發源地認證權卻在國際場域遭遇挑戰。這種文化認同的消解現象在節日體系中同樣顯著,我們對中國的各類節日習以為常,對節慶習俗了如指掌,卻忽視其本身也是值得被發揚的文化瑰寶。當其面臨被鄰國認證的危機時,公衆方如夢初醒般迸發文化主權意識。基于這種文化自覺的滞後性,王教授引出了此次講座的主題——漢字。

漢字作為現存最古老的表意文字體系,其存續發展始終伴随争議。新文化運動時期,曾有學者激進主張“漢字不滅,中國必亡”;而在當代,雖得國家領導人“漢字是中華文明基因”的權威定調,其主權歸屬仍頻遭挑戰。

接下來王教授向同學們講述了關于語音和文字之間的相互作用。摩爾根的《古代社會》曾指出,文明社會“始于标音字母的發明和文字的使用。”文字不僅是語言的物質載體,更是文明躍遷的認知革命。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關于語言普世性的探索便從未停歇。關于設立“世界語”的呼聲經久不衰,從十七世紀至今,來自世界各地的諸多學者都試圖搭建“世界語”的譜系,但都以失敗告終。他們的失敗恰恰證明語言中所具有的民族性不可打破。事實上,阻礙“世界語”建立的,不隻是民族性,語言的時代性也促使其變化難以捉摸。漢字随着時代的發展出現“語異聲”現象,中國百年前的語言使用與當今的普通話早已大相徑庭。王教授講道,很多時候語言不一定要宣之于口才能傳遞信息,先人們通過“寫”的方式能可以更加方便的交流。中國古代許多官員調任異地,方言是溝通的一大問題,文書上報時有不暢,為了更好的溝通交流,上下之間的溝通通常以筆談的形式進行,從而避免了信息的誤讀,拓寬了溝通的界限。加藤徹曾言:“曾經的漢文,是東洋的世界語。用漢文筆談的話,日本人、中國人、朝鮮人、越南人都能溝通信息。”文字在此展現出淩駕于語言之上的文明統合力量。

最後,王教授總結道,語言和民族發展息息相關,民族語言就是民族精神,語言不滅則民族不亡。當前東亞各國陸續提出關于國際語的願景:韓國李振政教授倡導“修複漢中漢字筆談交流通路”,日本研究所提倡固有名詞盡量書寫成漢字……實質上都在訴諸漢字作為文化基因載體的超民族價值。王教授也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同學加入宣傳漢字的道路,發揚漢字就是發揚其背後的千年文化脈絡,這種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亟待當代青年以文化自覺接續傳承。

王勇教授的講座給現場師生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在交流環節,現場同學與王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互動,表達了保護漢字這一民族文化符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圖/文:2023級英語語言文學 馬钰羚;審核: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