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北京大學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劉金才教授應邀為我院進行了一場題為“二宮尊德的‘報德教’與儒釋道”的線上講座,本次講座由我校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副院長殷國梁主持,八十餘名師生參與其中。
講座伊始,劉教授指出,當前我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出了加強四個自信和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目标。為此,不僅要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也要從他國借鑒有價值的經驗,尤其是他國吸用和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經驗。江戶時代日本著名農政家和農民思想家二宮尊德便是學習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範例。

接着劉教授就二宮尊德的個人背景作了簡要介紹,并說明“報德教”并非一種宗教,學界亦稱之為“報德思想”。“報德”一語取自孔子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要實現“報德”,必須踐行“至誠、勤勞、分度、推讓”四大德目,其中除“勤勞”屬于日本傳統固有的職分倫理外,其他三項都與儒教思想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劉教授從四大德目出發,詳實認真地逐個講解:“至誠”源自《中庸》,居于四大德目之首,根本是在強調“于天道之中盡人道之誠”。“勤勞”在“報德教”中被認定為“人道”的始源和主要表現,是一種産生于自利超越“自利”的“利他性勞動”,并将“勤勞”視為決定人之貧富的最基本要素。“分度”即“守分立度”、“節制用度”,主張适度消費以避免浪費,基本準則依據是“中庸”的“适中、中正”思想。“推讓”一語出自《莊子》和《論衡》,但并非是“謙讓”之義,基本含義指“把自己所創造和節儉的财富讓與他人”。“推讓”不同于傳統儒家中的“仁讓”,其主張推讓餘财救濟他人的同時不否定個人利益。

随後劉教授講到:二宮尊德主張“道德經濟一元論”,認為經濟是道德的物質基礎,而道德則是經濟的保障。尊德的“天道人道論”吸收了荀子的“天人相分論”,主張人對“天理天道”應采取“知善而順應,知惡而悖逆”,這一思想對于解決當前人類面臨的“人與自然的沖突”和生态危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此外,二宮尊德的“一圓融合”思想與儒釋道也有十分緊密的聯系,認為世間萬物既是相互對立又是相互依存地融合于一圓之中。

最後劉教授總結,二宮尊德的“報德教”吸納了以儒教為主的中國思想文化内涵,又較之中國具有了諸多不同的特征和倫理指向,這是尊德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和社會實踐需要以及日本的文化傳統,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活用創新。這種吸用和創新儒釋道文化為生産實踐和道德實踐服務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有利于挖掘和創新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服務。(圖/文:21級日語文學牛慧君;審核:許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