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正文
    28 2024.09
南冥壇席第154期:河南大學劉澤權教授為我院師生做學術講座
日期:2024.09.28 點擊:

2024926日下午,在社科樓C318室,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學外語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澤權教授應邀為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師生做了一場題為“智能翻譯與人工翻譯的差距實證考察——以學術外譯文本對比為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副院長楊婕教授主持,研究生和部分教師聆聽了本次講座。

劉澤權教授首先引入了人工智能的概念,特别提到了自OpenAIChatGPT問世以來,智能翻譯領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他指出,智能翻譯正成為當今社會炙手可熱的話題,如何衡量智能翻譯與人工翻譯的差距,已成為翻譯研究中的核心議題。

講座從研究問題、文獻回顧、語料與研究設計、對比分析、讨論等多個方面展開。劉教授系統梳理了當前智能翻譯的研究現狀,并基于實證研究探讨了學術外譯中的智能翻譯表現。他詳細分析了考古學文本的英譯,利用Coh-MetrixWordSmithBLEUTER等量化工具,結合詞彙、句子、語篇等翻譯重難點,構建了一個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譯文質量評價框架。通過對ChatGPTGeminiGoogle翻譯、DeepL、有道翻譯和文心一言六個智能翻譯工具的對比分析,劉教授揭示了這些工具在詞彙豐富性、銜接性、叙事性和可讀性等維度與人工翻譯的顯著差異。

在對比分析環節,劉澤權教授展示了智能翻譯工具與人工翻譯在328個翻譯重難點上的差異,指出智能工具的平均準确率為17.49%。他強調,雖然智能翻譯在速度上具有優勢,但在人文學術類複雜文本,特别是涉及文化價值和複雜邏輯的文本翻譯方面,智能翻譯的表現與人工翻譯仍有較大差距,亟需針對性訓練和深度學習。

在結語中,劉澤權教授指出,盡管像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展現出接近人類智能的特征,但要真正實現智能翻譯工具在文學、典籍和人文學術等富含文化特征的複雜文本中的應用,還需要大量的語料訓練和專項輸入。未來,隻有當人工譯者具備匹配翻譯任務的能力和标準時,智能翻譯工具才能真正發揮其賦能作用,幫助人工譯者高效提升複雜文本的翻譯質量。

本次講座内容豐富,讨論深入劉澤權教授幽默風趣與專業見解讓在座師生受益匪淺。講座不僅加深了大家對智能翻譯與人工翻譯的深刻思考,也為未來的翻譯研究指明了方向。

講座最後,白麗芳教授對講座内容進行了簡要的概括總結,認為劉教授始終站在學術研究的最前沿,學術風格多彩而富有生命力,頗具獨到見解和前瞻性。同時,楊婕副院長也對劉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誠摯感謝。(圖/文:22級英語語言文學-胡妤;審核: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