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應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邀請,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輯刊《話語研究論叢》、《中國社會語言學》主編,系列叢書《南開話語研究》總主編田海龍教授為我院師生開展以“從‘言語互動’到‘話語互動’——批評講話”為主題的講座。本次講座由白麗芳教授主持。

田海龍教授一開始就提出,語言學習要采用正确科學方法論,即語言學習應基于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 圍繞講座主題,田海龍教授首先對“語言”、“社會”、“文化”、“交際”、“互動”從其定義與本質方面進行詳實解釋。在“語言”方面,強調話語分析之“語言”涵蓋文本分析,語體分析和文體分析,且聯系實際,指出個體或者群體語言使用本質上是表示群體差異。田海龍教授在“社會”方面,展示了社會語言學研究從社會地位,身份,年齡,社會網絡到風格立場的漸進式演變過程;在“互動”方面,除了提出“互動”類别包括“社會互動”、“符号互動”、“話語互動”等,重點指出“話語”與“語言”的區别,表示“話語”包含“語言”和“語言使用主體”。換言之,“話語”本質是社會實踐,故其涵蓋辯證兩個因素:語言使用和社會因素。田海龍教授就此進一步指出語言使用相互作用形成“雜糅”,加之社會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意識形态”,二者共同作用便形成“新話語”。在此基礎上,田海龍教授首先闡釋其本人涵蓋曆時、橫向、縱向研究的“三維——雙向”分析模式。然後展示其話語互動研究路徑。為深化在場師生對其研究路徑理解,田海龍教授結合個人研究并以此為範例,詳細分析話語互動分析步驟,即從語言使用和社會因素兩個層面入手。在語言使用層面,首先分析術語、文本、語體的再情景化,其次掌握“新話語”的文本特征及來龍去脈;在社會因素層面,既要分析不同話語的指向性秩序,又要分析社會主體對不同指向性秩序的認識。結合這兩個層面,最後總結話語互動過程中不同話語的語言使用和社會因素之間的辯證關系。

最後,白麗芳教授對此次講座進行總結,并指出學術研究,尤其是新聞科研究一定要根植于中國大地,從社會角度出發,樹立跨學科意識。(圖/文:20級英語筆譯陳垚栎;審核:許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