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科學研究 學術動态 正文
    22 2016.11
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南冥壇席”第十九期學術沙龍成功開講
日期:2016.11.22 點擊:

2016年11月15日下午3時社科樓C-115,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南冥壇席”學術沙龍第十九期如期而至。本次沙龍主邀嘉賓為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彭曉華副教授,講座主題為《語義的引申與詩歌的解讀》。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楊國良教授主持,外院全體師生到場參加。 楊教授以中華翻譯史,從佛經翻譯湧現出的鸠摩羅什、玄奘到近代翻譯大家使用的翻譯策略,包括嚴複的“信達雅”,錢鐘書的“化境”等引出合理理解和翻譯文學作品的重要性。 講座伊始,彭曉華副教授指出,解讀文學作品旨在通過聯想、“引申”、審美判斷等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反映、實現、豐富文本。中國傳統詩歌中的“比”和“興”,就是借助形象比喻,突出所言之物,使具象事物抽象化,規律普遍化。正如“希臘三傑”之一的亞裡士多德所說,詩歌(文學)相比曆史更富哲學性、更嚴肅真實。彭曉華副教授接着闡釋了文學文本的可讀性和可寫性,其解讀過程包括被動地接受文本“原意”的一般性閱讀,通過研究詞語搭配,句式句群,語氣修辭,結合語境重新定義語義的細讀,以及文學批評三個步驟。他還結合英國語言學家Geoffrey Leech的語義類型分類,概念意義和聯想意義,認為隻有先了解本義,通過語境理解文學文本,才可在語義發生“變臉”後,理解文本引申義。最後,彭教授指出了大家翻譯時因未了解民俗,導緻譯文錯誤,須引以為戒。 沙龍交流階段,在座師生就如何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和彭曉華副教授展開探讨,彭曉華副教授認為,理解語義的延伸首先要追本溯源,明确語之本義,其次要結合語境,邏輯通順地延伸,利用豐富的知識和閱曆加強理解。 楊教授最後總結道,彭曉華副教授的詩歌解讀就像外科醫生解剖麻雀,剖析精細,案例詳盡,講解徐緩,對外院人是一次愉悅的審美經曆。不僅闡釋了詩歌意義的伸展性,也提出了對文學翻譯作品的批判性思考,喚醒在座師生的敏銳感受力。一個半小時的詩歌解讀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大家共同期待第二十期學術沙龍的精彩開講。 撰稿:2015英語口譯 王旭

攝影:2015英語筆譯 陳世佩

講座會場

彭曉華老師在講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