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下午3點30分,“南冥壇席”第四十七期學術沙龍在社科樓C115如期開講。吉林大學張廣翔教授應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邀請,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帝俄時期村社制度長期延續的原因》的講座。講座由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俄語系主任呂卉博士主持,我院全體俄語系本科生及全體18級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張教授首先介紹了帝俄時期村社制度的曆時背景,即,二十世紀初帝國搖搖欲墜,列甯意識到農民堅定的革命意志和對村社制度的擁戴,于是保留對社會制度有益的村社制度。接着,張教授分析了村社制度存在的自然條件:俄國自然氣候惡劣、長期嚴寒,農耕地少,農業生産條件差,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産率低,村社制度的存在給農民提供了基礎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實施互相幫助的土地重分,互助管理等不同村社制度,在生産生活和精神方面體現了絕大多數農民平均主義的意願,使得農民不計較個人家庭的得失,即使遇見天災人禍,在短時間内也能共渡難關,這也促成了村社制度的延續,造就了俄國人民樂天的個性。村社大會及村民委員會主任等人作為社會職能的管理者受村社的成員,尤其是遵守規範的年長者的監督,村社制度對道德傳統的維護有效緩解了底層人民的困難,也減少了社會矛盾的發生。
在提問環節,師生們就村社制度和農奴制之間的關系以及地主和村社的矛盾請教張教授。他認為,1861年改革後國家才正式承認村社制度。此前大部分農民生活水平低,多數人的擁護延續了村社制度,且真正苛刻的農奴主極少,極大部分地主認同農民和村社的合法地位和利益,彼此雖然對立,但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據悉,張廣翔教授是史學博士,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俄羅斯東歐史學會副會長,吉林省第六批拔尖創新人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一般項目5項。研究方向為俄國史,在《曆史研究》等CSSCI雜志上發表172篇論文和66篇譯文,其中12篇論文和16篇譯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5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在俄羅斯權威史學雜志《俄羅斯曆史》發表論文1篇。出版專著2部,譯著8部。 (攝影、撰稿:2018級文學碩士 方慧琴)
張廣翔教授在講座中
講座會場